close


電視新聞
  碎片求真:電視新聞如何甄別採用自媒體信息
  侯思名
  (雲南廣播電視臺 都市頻道,雲南 昆明 650031)
  摘  要:自媒體隨互聯網科技發展不斷崛起。運用微博,微信,及時通訊等新興傳播手段,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向公眾發佈信息。以個人為中心的海量信息碎片被極速傳播,電視新聞對自媒體信息真實性檢驗的需求空前強烈,如何在海量自媒體信息中去偽存真,逐步還原事實,是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必修課。
  關鍵詞:信息傳播;電視;自媒體;謠言;虛假信息
  中圖分類號:G206  文獻標識碼:A  文章編號:1672-8122(2014)05-0124-02
  “自媒體(We Media)是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,提供並分享他們所見所聞的途徑。[1]”簡言之,我看到,我記錄,我發佈,我評論,即為自媒體。當下,由微博,微信,博客等社交網絡所組成自媒體憑藉其零門檻,快傳播,多互動的優勢,在傳播領域另闢蹊徑,不斷壯大。不論是在信息內容還是傳播途徑上,電視新聞和自媒體的交集越來越多。
  2013年4月15日,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剛剛發生,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用手機發佈現場圖文微博,第一時間被國內各大媒體刊播。同年7月15日,單點暴雨襲擊昆明,大量市民用手機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出現在電視直播中。8月,新華社向其手機付費用戶發出以“網傳”或“網曝”開頭的訂製新聞短信共22條,占當月新華快訊總量的15.6%。同月,備受關註的薄熙來案在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,該院官方微博成為媒體和公眾瞭解庭審實況的首選途徑。
  一、自媒體給電視新聞帶來了什麼
  2012年底,中國有5.64億網民,其中微博用戶數達到3.09億,手機超越台式電腦,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[2]。各個新聞現場舉著手機狂拍的市民人數往往超過專業記者。他們將隻字片語或拍攝到的圖片上傳到任意社交網站與公眾分享。沒有完整的新聞稿件,也無需把關人審稿審片。迅捷又無處不在的自媒體信息,極有可能出現在電視新聞中,但它們最終起到的作用卻不盡相同:
  案例一:巧用自媒體信息與現場同步
  2010年12月30日,昆明市區全新生物製藥廠發生爆炸,多人被困,火勢迅速蔓延,危及周邊學校和居民區。雲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啟動突發事件直播,但因事故屬於化學品爆炸,現場被層層封鎖媒體無法進入,周邊居民因為不知具體情況,情緒一度緊張。而就在此時,網友在微博上發佈了一段觸目驚心的視頻。畫面顯示,藥廠職工被迫火海逃生從高樓窗口墜下。記者在最短時間內找到了視頻發佈者和墜樓傷員,進行核實採訪。拍攝者是相鄰學校的學生,火災發生後他們被安全疏散,墜樓傷員也送醫救治。這段現場視頻配合當事人採訪的電視新聞在直播中完整呈現,穩定了周邊居民情緒,也成為當天直播的收視率最高點。優酷網經過授權上載直播視頻,當天轉發評論超過二十萬次。
  案例二:不實自媒體信息將造成新聞失實
  然而對於新聞而言,僅有現場是遠遠不夠的。2013年5月一網友在新浪微博上公佈了一張所謂“昆明五中門口80歲老人雨後為學生鋪路,學生旁觀無人幫忙[3]”的照片。照片中一位老人彎腰鋪路,後面一隊學生笑嘻嘻的垂手站立。多家媒體官方微博進行了轉發,很快數家外省媒體原樣刊播此微博內容,併進行了評論。然而在本地媒體的後續採訪發現:事實並非照片所示。實際情況是老人鋪路學生道謝並上前幫忙,這張照片剛好拍下了學生直起腰的一瞬間。照片中的學生被失實新聞弄得精神緊張疲憊不堪。她說:“就是這個看圖說話的媒體,我們覺得他們非常不負責任,他們不光是在傷害我,我覺得他們是在進行道德綁架。[4]” 
  二、自媒體虛假信息的特征
 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,而“人們私下之間流傳的,未經證實的,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、事件或問題的闡述或詮釋,即為謠言。[5]”不論傳播者主觀是否故意,自媒體低門檻,傳播快,字數限制,綁定移動互聯網等一系列特性,讓它首當其衝成為謠言傳播重災區。目前中國用戶量最大的新浪微博將“微博謠言”分為三大類,一類是虛假信息,即不存在的事實或張冠李戴的信息;另一類是不准確信息:即為了提高網友關註度,故意誇大、誇張;最後一類是含有欺騙性質的商業信息,如虛假有獎轉發等[6]。但不只是微博中有不實信息,各個社交網站和即時通訊平臺上的配圖假消息,或假視頻也層出不窮。它們一般具有以下特征:
  1.要素不全:人物,時間,地點,做何事,為什麼,以上新聞五要素是辨偽的基礎。一件真實發生的事情,新聞五要素齊全。反之,應提高警惕。
  2.極度誇張:為博取點擊量,自媒體虛假信息往往有誇張的標題,驚悚的配圖,以及看上去不真實的視頻。這些信息往往有違常理,更應當反覆核實。
  3.迎合熱點:自媒體虛假信息往往源自策劃和炒作。比如各地涌現最美女孩時,廣州某網絡策劃公司就自編自導自拍了一個給拾荒老人喂飯的“最美女孩”,並假稱是市民偶然拍攝併發布在微博上的。
  4.暗藏商業目的:虛假信息也可能是一條喬裝打扮的商業廣告。比如虛構某地媒體曝光化妝品汞超標名單,其中重點提及某品牌常年抽檢合格,實際上就是一則帶有商業目的的造假。也有造假者將商業廣告植入所謂科普信息中,此類信息往往帶有嚴重傾向,或者直接杜撰。 
  三、甄別原則和技巧
  電視新聞從業者在面對浩如煙海的自媒體信息時,需要以真實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,容不得半點馬虎。從實踐來看,甄別自媒體虛假信息可以借鑒以下原則。
  1.巨量轉發不代表它就是真的。互聯網創造了一個人人可發佈,人人可點評的新平臺,不經思考和證實的轉發不計其數。所以甄別原則第一條:轉發和點贊的數量和信息的真實性無關。
  2.官網和權威人士發佈的信息也要存疑。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 “可信的網站”或“權威微博用戶”,當看到他們都在發佈同一消息時,往往假定對方已盡到核實義務,因此轉發是安全的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。2013年4月23日,美聯社推特發佈了一條內容為:“突發新聞:白宮發生兩次爆炸,奧巴馬受傷[7]”的消息。儘管事後查實美聯社推特賬號被黑客攻擊,謠言也在幾分鐘後被刪除,但依舊引發美國股市短暫跳水。而在我國近年來的數次大型自然災害救援中,也有一些未經證實的虛假求救信息被媒體官方微博或是大V轉發。
  3.甄別自媒體信息真偽,不能止於互聯網。及時性和字數限制導致自媒體信息碎片化,其可信度也相應降低。部分過於樂觀的媒體從業者認為:自媒體信息雖有不實但在大規模轉發過程中,勢必會有人提出疑問並予以糾正,這也是一種網絡自證的過程。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這是極端遲緩且被動的。以新浪微博的闢謠程序為例,在得到投訴後,工作人員將進行核實,一旦發現不實,則採取技術手段在被轉載信息上加註“不實”二字,極個別的會被刪除。但此時不實信息早已散佈開來,損害可能已經造成。筆者認為,甄別自媒體不實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,往往不是通過互聯網求證和舉報。而是要回歸到新聞採訪的本質,盡可能採訪到當事人,甚至第一時間抵達事發地。和普通人可以隨意點贊轉發不同,電視新聞從業人員面對自媒體信息時應當保持懷疑,查清作者,瞭解全貌。基於這三個甄別原則,下麵這些技巧可以幫助記者編輯在實際工作中去偽存真。
  技巧一:直接採訪信息發佈者:部分記者會直接引用自媒體發佈者的原始內容,而不去採訪其本人,理由大多是:時間緊迫或沒有線索。其實,在互聯網上或多或少已經留下了信息發佈者的軌跡。國內大多數自媒體發佈平臺都需要實名註冊,即發佈者必須用手機號和郵箱來進行註冊登錄,這意味著記者有了最基本的聯繫渠道。如果基於隱私設置而無法獲得上述信息,記者也可以通過留言等方式接觸發佈者,如無回應,可以篩查地址坐標,或在其相互關註或好友圈裡想辦法。如果對方使用完全虛假的身份註冊,且通過正常途徑仍無法接觸,就應該對其發佈的信息保持高度懷疑,進而尋找其他旁證。
  技巧二:當聯繫上信息發佈者時,記者應進一步確認信息的真實性: BBC要求記者在採用社交網絡上的信息之前,必須與發佈人就信息內容的時間,地域等一系列相關問題進行核實[8]。問題涉及:你能否接觸到消息的最初來源?信息最初發佈在什麼網站上?能否確認照片或視頻拍攝的地點?圖像中的天氣和光線是否與當天拍攝時一致?視頻是否太完美,是否和某些作品雷同等等。 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,往往可以識別出信息的真偽。
  技巧三:運用互聯網搜索工具和社交網絡評論功能對發佈內容進行二次核實。對文字信息,可以通過搜索引擎直接搜索出它最初發佈和被轉載應用的網址;對圖片查找而言,只要有原圖或圖片地址也可以通過谷歌圖片搜索和TinEye等專業網站進行查找甄別。對視頻而言,可以將視頻中的主題詞進行搜索識別。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:假圖,假視頻多半重覆使用率極高,一搜就會漏出馬腳。少部分原創的不實信息,一時半會兒搜索不出以往歷史,聯繫不上發佈者,也沒有質疑性評論可以查看,則應該請專業人士進行鑒定。
  綜上所述,由於數字化工具和網絡的廣泛應用,新聞業傳統的“守門人”角色已經有了新變化,電視媒體對自媒體原始素材真實性檢驗的需求空前強烈,這種檢驗必須由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士來完成。新聞的專業性要求我們重新審視這些原始素材,構建事件發生的背景,將當事人的隻字片語串聯為故事,並使之平衡。在這些浩如煙海的信息碎片里,電視新聞工作者唯有保持懷疑,不斷求證,才能靠近真相。
  參考文獻:
  [1] 喻國明。全民DIY,第三代網絡盈利模式[J]。新聞與傳播,2006(2) 。
  [2]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: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[R].2013-01-15.
  [3] 季芳。昆明五中門口80歲老人雨後為學生鋪路 學生旁觀無人幫忙[N]。昆明日報,2013-05-26.
  [4] 董書蓉,洪濤。信息缺失的傳播 誰來為真相負責[DB/MT]。雲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《都市條形碼》,2013-05-28.
  [5] 周詩妮。微博闢謠:公共突發事件中網絡謠言治理的新模式——以日本“3×11”地震事件為例[J]。東南傳播,2011(4)。
  [6] 薛雯喬。微博闢謠的發展和治理模式—以新浪微博闢謠為例[J]。今傳媒,2013(5). 
  [7] 美聯社Twitter賬號被黑:社交媒體分析遭質疑[N]。路透社,2013-04-24.
  [8] 李瑋。社交媒體上,如何鑒別假消息[OL]。新浪網創事記,2013-04-23.
 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b30ibgvh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